(原标题:牛市若启动 港股或更占优势)
红周刊 本刊特约 | 玄铁
周四,创业板指再创年内新低,向下击穿去年4月形成的底部支撑。沪综指会否步其后尘,值得关注。同时,市场也在期待新一轮的牛市到来。在笔者看来,如果新一轮牛市到来,估值更优势的港股或将率先走出谷底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年内百余只个股涨幅翻倍
周四,创业板指盘中触及年内新低2118点,收盘时年内跌幅达9.49%,延续了去年暴跌逾29%的格局。从K线图来看,创业板指仍在半山腰,较2019年7月谷底上涨79.3%,较2021年7月峰值缩水40.6%。
创业板指持续走低,或受最大权重股宁德时代拖累。周四,宁德时代流通市值约为8077亿元,约为创业板指流通市值的9.63%。宁德时代股价复权后较历史峰值缩水45.4%,主题泡沫开始退潮。
但市场预期,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,远未结束。本周各车企老板纷纷发声,有认为“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”。也有观点认为“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-1200GWh,目前规划已达4800GWh,产能严重过剩。”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认为,美股主题泡沫在触顶后,往往会有3年的修正期。
不过,创业板寒意逼人,沪深A股整体表现并不差。截至周四,两市5208只在交易的股票中,年内涨幅超越100%、50%和20%的股票分别有103只、387只和1152只,年内跌幅逾20%的仅有590只,走牛的股票家数约为熊股的一倍。
牛熊转换多源自“煎熬底”
冷门股飙升,让A股投资风格有去中心化的迹象。互联网指数以逾60%的涨幅,成为年内领涨板块,只是和2015年6月峰值相比,仍下跌73.3%。正是类似冷门行业的超跌反弹行情,让沪综指年内上涨逾4%。有“漂亮50中国板”之称的上证50年内则下跌3.61%,较2021年峰值更是缩水38.2%。
截至周四,沪综指围绕关口争夺已有14天。大盘较5月9日创下的年内峰值缩水6%,较去年4月的谷底2863点仍上涨12.2%,目前只是重回自2016年以来的大箱体震荡格局的中枢水平,不知何时能如出笼中鸟,再上云霄。
从技术面来看,在过去三四年里,若以铁底不再失守为标志,沪综指调整周期有四轮,一是1993年2月峰值1558点至1994年7月谷底325点,缩水79.1%。二是2001年6月峰值2245点至2005年6月谷底998点,缩水55.5%。三是2007年10月峰值6124点至2008年10月谷底1664点,缩水72.8%。四是2015年6月峰值5178点至2019年1月谷底2440点,缩水52.86%。三度出现八年左右一轮牛熊转换,市场铁底多源自煎熬底。这个老剧本,如今仍被不少投资者惦记。
若有蓝筹牛市
港股表现或更强势
经验显示,过往熊市周期结束的标志不仅是指数暴涨后的暴跌,更有行政全面救市相配合。现在的问题是,最近一轮熊市周期是从2021年2月峰值3731点,至2022年4月的谷底2863点,缩水23.3%。“2863点是铁底”的判断会否被证伪?毕竟,创业板指重回2020年6月1日的点位水平,率先证明2020年4月的谷底不是铁底。当日,证监会强调,“加强与有关方面政策协同,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。”此时发声,绝非无的放矢。
但凡救市,须得师出有名。5月份,中国进出口总值按美元计同比下降6.2%。昔日的出口拉动经济似乎“失灵”。全力拼经济还有何良策?任泽平团队本周建议,“救股市是好办法。”其实,市场底何时见底,与经济底和政策底常不同步。2020年,中国经济增长2.2%,为1977年以来最低;沪综指当年上涨13.87%,年度涨幅为历史第12位。
最近一次全面救市,是以2015年7月6日两万亿元救市资金正式入场为标志,沪综指当日盘中低点3653点堪称政策底,次年1月跌到2638点算是中期底,真正铁底是2019年1月的2440点。
谨慎来看,全面救市有利于形成供需均衡和牛市共识,堪称牛市重现的必要条件。这一铁律尚未被证伪。从估值底来看,若新一轮牛市到来,港股或将率先走出谷底,对A股的拉抬效应不可小觑。2014年7月24日,恒生AH股溢价指数跌至历史谷底88.72点,本周四已升至140.1点,涨幅达57.9%。若有蓝筹牛市,处于估值洼地的港股或更强势。
(本文已刊发于6月10日《红周刊》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,不代表《红周刊》立场,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,不做买卖推荐。)